养老成为社会正在焦点的问题。
昔日网上的段子正一个个照进现实“90后在养生,80后在养老,70后在忙着生二胎。”“终于,我还清了房贷,然后住进了养老院。”
有机构发布研报称:2021年5月20日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通过对其他国家人口历史数据对比分析,预测在2027年,我国人口总量达14.22亿,人均寿命达77.91岁,老年人占比将达到15.39%,人口中心整体上移,总体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
与此同时,万亿养老市场已然开启,各路资本纷纷涌入。记者注意到,“银发经济”已经渗透到老年人日常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除了基本的老年公寓和身体护理,还包括老年社交、老年医疗、老年保健、老年旅游、老年理财、老年教育等。
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70后赵亮(化名)把父母送进养老院本不在计划之中,“我母亲快80岁了,那个晚上突然脑溢血,就进了医院,我和妹妹都成家了,也没办法辞职长期照顾他们,我父亲已经80多岁了,这些年都是母亲照顾他,自己一个人连饭都不会做,所以母亲出院后,我们就暂时把二老送进了养老院。”
据了解,赵亮父亲很喜欢养老院的生活,三餐不用操心,平日也有玩伴,“父亲不需要特殊照顾,一个月1200元;母亲病愈后还需要护工精心照顾,就贵点,一个月2000多元,倒是也没有经济压力,但是我母亲还是觉得养老院没有家里自在,住不惯。”
日前,赵亮已经在自家小区里买了一个一居室,把父母从养老院接到自己身边,方便照顾。
当下,很多中年人都面临着和赵亮同样的问题,父母年纪大了,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或者伤病,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而子女工作繁忙分身乏术,该如何给他们养老成为棘手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首次超过少年人口;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并长期保持4亿人的规模,老年人的康护需求亟待满足。《中国老龄产业发展预测研究2014》的数据显示,我国养老产业市场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7.7万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22.3万亿元。
10月23日,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称: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我们分析5到10年后,全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将进入中高龄,我们将迎来一拨养老照护的浪潮,养老服务将接受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地产入局、保险兴起
“银发经济”有多赚钱?
根据中国社科院2016年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的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吸引越来越多来自房地产、保险、医药以及养老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市场参与者。
10月23日,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称:“十三五”期间,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发展,中央财政五年共计投入50亿元,支持203个地区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民政部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加大普惠养老的服务供给。老年用品产业及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展开了多样化试点工程,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为22万个,床位790多万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和数量均突破50%。
此前,记者曾走访过北京的一些养老机构,了解到很多养老企业面临盈利难题。
据悉,对于养老企业的成本支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走重资产之路,就是自建养老院,这种模式的前期投入很大,浙报传媒在2015年就公开表示,机构养老的盈利模式是不清晰的,所以他们选择切入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都属于轻资产之路,但是人工成本也不容小视,“照顾老人需要大量的人力,但是人们愿意进入这个行业是需要动力的。”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护理人员的收入底线不能太低,对老人的收费标准也不能太高,上下各有一个天花板。”
总之,不管是走重资产之路还是轻资产之路,想要实现完全收回前期的投入成本,都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2006年就开始进入养老行业的宜华健康目前运营多个养老社区,拥有的中高端养老公寓超过3000套,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其养老板块收入同比下滑近两成,但是依然实现营收约1.04亿元。
另一方面,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愈发凸显。据头豹研究院2019年数据,“近五年来,中国养老保险行业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65315.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9986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2%。”
针对老年人专设的人身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也层出不穷。
据新华社今年2月份报道,我国老年人商业保险产品供给已覆盖5918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商业保险渗透率为35.5%,与商业人身保险总渗透率39.86%大体一致。
“银保监会表示,目前保险公司在售产品中,被保险人可以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产品有2400余个,占人身险公司全部在售产品的三分之一,险种类别包括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意外险等4大类,基本做到险种全覆盖。”
据介绍,老年人保单的赔付责任主要集中在寿险和健康险。过去5年来保险公司累计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办理5753万次赔付,金额2340亿元。
养老服务日益丰富
众多85后已有意识为退休储蓄
除了养老院和商业养老保险,“银发经济”还包含多个方面,比如老年社交、老年医疗、老年保健、老年旅游、老年理财、老年教育等。
不过,这些产品普遍还不够规范和成熟,存在较大的成长和完善空间。
以老年旅游为例,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数已经占到全国旅游总人数20%以上……2018年中国老年人旅游消费超过4000亿元,预计2021年将超7000亿元人民币,2016-2021年平均增速将达23%。”
但是,光大证券分析师认为,“目前市面上针对老年人的旅游产品良莠不齐,供给端有待转型与创新,个性化与服务质量需提高。”
主要有两大问题:
其一,同质化严重,鲜有专门为老年人定制的旅游产品;
其二,落到具体环节时服务质量不高,可能存在强制消费、自费项目多等问题。”上述分析师表示。
“养老市场前景广阔,潜力无限,但是想要资本愿意入局开拓和完善,消费端的教育也很重要。”多位业内人士反映。
事实上,在政策频出、资金涌入、企业林立的这几年,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国民养老观念的变化。
90后陆珊珊(化名)之前从未想过将来要让父母去住养老院,但是在一家养老院从事了几年护理员工作之后,她意识到,“把父母留在身边未必是一种孝顺,因为到时候我很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们,不让他们去养老院,可能只是为了保全我的颜面,而不是他们的。当然,我也不会强迫父母去养老院,只是不再排斥,未来怎么安排,我尊重他们的意愿。我自己老了是想去养老院的。
很多80后公开表示早已摒弃了“养儿防老”的观念,而是认为:“养老,是前半生的自己养后半生的自己。”
9月17日,富达国际和支付宝理财平台联合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居民的养老意识已连续三年持续提高。在年轻一代(18-34岁)即“85后”中,有51%的受访者(注:报告共有6万多名受访者参与)说他们今年已经开始储蓄,这一比例高于2019年的48%和2018年的44%。
“今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为将来储蓄的人数在所有人口结构中都持续增长。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通常从30岁开始储蓄,平均每月存下1334元人民币。年轻的受访者将退休储蓄目标定在150万元人民币。他们仍然希望可以提前退休,退休的目标年龄在57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