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了,大家不仅可以在手机上叫外卖,还可以线上逛超市买东西,就连看病也能在线上就诊,动一动手指,什么都解决了。有不少医生从线下坐诊转到了线上线下同时坐诊的工作模式,从诊室走进了直播室,这样一体化服务,让更多普通百姓省时又省力。但当前互联网诊疗误诊、AI开处方、诊疗事故等乱象也层层出现,直播间也是出现了鱼龙混杂的“名医”。我们还能相信网络上的健康科普吗?
“吃酱油皮肤会变黑”、“多喝大骨头汤能补钙”、“喝醋能软化血管、降血脂”……我们经常会在中老年人微信朋友圈看到此类型的健康科普文章。这些缺乏足够科学依据的内容,父母和亲戚们大多数都是深信不疑。对于没有科学依据的“伪健康科普”之所以受人热捧,都是由于它们带着“科学研究表明”“专家解读”“权威数据表明”等专业名词的标签出现在大众眼前。即满足了人们对真科普知识的渴求,又满足对健康美好生活的想象,这不得不让缺乏相关知识人都纷纷信服。
“伪健康科普”常常带着“专业”的视角,告诉人们:这个你不了解,我来告诉你真相,我是专业的!抓住了受众群体的求知心理及消费心理。化身“名师”前期为受众免费科普授课并解疑答惑,赠送小礼物“俘获”受众芳心,最后再以专享优惠的名号推销产品。不少不明真相的人就会因此而上当受骗。
正因“伪健康科普”的出现,真正的健康科普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人们对于健康科普也从不知如何信转变成了不敢信。为此,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签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在总体中强调要提升健康信息的质量,发挥健康科普专家的作用,遏制虚假健康信息,净化健康科普知识传播环境。逐步解决当下“伪健康科普”盛行的现状以及克服人们不敢信的心理。
为了向公众普及正确的健康知识,创新科普方式,让人们再次重视健康科普,各相关部门也是“百花齐放”:中国肿瘤学科科普大会上,主办方用数字化手段构建科普场景,防癌抗癌等小知识都以科普视频、动漫、小程序、漫画、电子绘本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组织机构官方承办了“2022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以多种形式如图文形式、表演形式等多形式,鼓励全国有才又有趣的健康科普大人同台竞技、交流切磋……这不仅让更多人感兴趣的参与健康科普活动中,同时也解决了人们不知如何获取真正健康科普的问题。
9月4日,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强化了健康产业关键部门的主体责任,让各方有章可循。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密切关注的问题,我们只有当疾病真正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候,才会有意识的关注。随着疫情的发展,不难发现,疾病离我们并不远,想要健康的生活也没那么简单。
当下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健康科普的改善一直都很重视,也在认真落实好健康科普工作,一些自媒体平台也一直在坚守着科普为真的原则,我们自己也要多多关注,多多思考。相信在共同的努力下,“伪科普”会逐渐“退场”,迎来的正是人们所期待的健康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