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话“线上诊疗”,待疫情结束后请把“面对面”还给医护人员!

喊话“线上诊疗”,待疫情结束后请把“面对面”还给医护人员!


线上服务在封闭的空间内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温床

由于本次肺炎疫情的传播性,为了全面封锁病毒的蔓延,人与人之间的社交逐渐重生在线上。

各类娱乐视频和自媒体舆论文稿被装裱得不亦乐乎;无论官媒还是自媒,只要写科普防疫,一定要有“钟南山”,否则文章就好像没人欣赏和审阅—钟南山先生简直成为了一种新的字体和文化。

那些原本千万浏览量的鬼畜视频在此这光景下又将,在大数据上翻了几番。

各大游戏产业也赢得了上班族得以空闲下来后的一杯热羹,美其名曰“各种怀旧”,某些游戏打金工作室打手们普遍一个月能赚1万左右的工资,比不少正规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还要高;

原本在2019年底就已败走麦城的鲜生电商也伴随着肺炎的镇痛,一夜间猛然鲜活了起来,各种蔬菜鲜肉由于人工力量被限制,也无法及时被配送到各家各户,逐渐形成了深夜十二点抢货的“被垄断”局面,就连部分烧烤店、蛋糕店也开始兼着做配送服务。

不少原本做其它行当的健康类企业,或刚得到投资金不久的新创业公司,抓紧机遇,将工厂全部转型投入到了酒精、消毒液、口罩等医用物资的生产上。

线上诊疗也终于在肺炎侵袭中拉开了快速成长的大剧幕。

古语云:缺啥补啥。

相信,目前凸显出的医用物资储备较小的豁口,很快会在市场经济的精准刺激下,在较短期内得到复苏和愈合。

线上诊疗发展历史

线上诊疗和医院机构面对面切实诊疗有着较大不同,更多的是患者基于自己的病症在线上询问专家、门诊客服人员,咨询到相关的信息,若和自己的病情病症相匹配,便在线上人员的引导下,在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后阶段的诊断和治疗。

而下阶段的诊断和治疗通常需要借助专业的硬件设施和专业的人员作为基础依据,单单从线上的交流和观察将会让整个诊断过程显得较为单薄。

实际上,最开始的线上诊断来自于各个医院在网站上的客服交流。一般来说,客户的咨询非常简单,毕竟他们仅为普通工作人员,即使是专业医生专家,回答也比较保守,最后都会陈述总结为:“欢迎患者来医院确定病情。”之类的话语。

不少医院都有自己的线上客服机制

后来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也诞生了APP,小程序,360线上医生等多方端口供病患咨询信息。这些渠道和端口方便了居民的挂号和初期病症判断,特别是针对那些不方便出行的人群提供了相当便利的,全新的医疗方式。

再到如今,社交电商快速发展,线上服务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必要环节。于是近年来诞生了如阿里健康等一些列健康咨询平台。这些平台不只包含医生问诊,也包含保健,健身,科普教育,甚至还有医疗保险等众多方向。

总得来说,目前的线上诊断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医院机构自身诞生的独立线上客服,一种是由大的集团发起的综合垄断平台。

肺炎疫情激活了线上诊疗

本次武汉地区发生的肺炎疫情牵动人心,总得来说,病毒至少拥有人传人,感染性超强的传播特点。

正是由于这个巨大的特征,导致人与人的社交几乎暂时全部转为线上。线下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距离,甚至避免无效社交。

而医院机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个较为密集的病毒源类核心区域,因此,“能不去医院就尽量不去”成为了民生大众在此次疫情中出现的另一个思考判断上的底线。

于是很自然的,线上诊断成为了一个非常符合目前形势的诊断渠道。

另外,虽然本次疫情困难较大,但总的来说,技术上该暴露的问题都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如何预防,如何消毒,如何借用大数据分析自身潜在的危险性都已经成熟,甚至成为了一个有标准的线上模型,使得线上诊断既有科学依据,又有数据支撑。而通过现实情况分析发现,线上对于肺炎疫情的诊断流程虽精细但并不复杂,主要问询的关键问题可能为:

是否在近期(可能为一个月)到过武汉?身边是否出现过确诊肺炎的病人?自身是否出现过咳嗽等肺炎发生的基本症状?周围是否有出现过疑似肺炎发病症状的人群,数量有多少?诸如此类问题给予人群一个大致的分析,最后依然会引导人们前往附近的定点发热医疗机构进行确切诊断。

线上诊疗最终还要回归到线下操作

无论是肺炎这样的大规模爆发的病毒疫情,还是其它的个例病症,线上判断都是初步和初期的。

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于患者的病情判断从来都不只是“望”和“问”,更需要下一个阶段的确定和治疗。这些确定和治疗,需要的是更为精细的仪器,医生的专业操作,适合诊断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而专业医护人员工作相当辛苦,特别是临床医护工作人员,空余时间本来不多,即使有一些时间,也需要考虑家庭,科研学习等其它板块。能把精力再分配在线上平台本就不易。

另外,健康平台和医院体系诞生的线上服务宗旨是不一样的。

病了得去医院

比如某些线上健康平台,虽然说是义诊,但实际包含了不少保健品的广告,或者医疗保险的广告,给原本以科研技术为导向的平台涂上了一抹淡淡的商业黑。

无论是线上诊断还是线下诊断,其主体永远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并非销售经理和客服人员。专业人做专业的事,由医疗体系本身控制平台远比其它商业平台诞生线上诊断服务来得更符合客观规律。

从数据上分析,2018年,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规模约490亿人民币,渗透率极低。部分原因可以相信为医疗操作并非纯粹的商业行为,需要更高的标准去约束线上行为,以便更好地服务民生大众。这就好比直播带货、社交电商无法销售医疗产品一样。有些事儿的发展终究不能带有过度的商业色彩。

为了避免线上诊断沦为商业平台的工具,不少区域的医疗体系自发组织线上服务。

在这方面山东省医疗体系做的很好。截至目前,山东省已有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48家具备互联网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开设了线上发热门诊服务。这些医院线上互相支持,给予病患更多更全面的专业服务。

某地区发起线上服务

又比如浙江省台州市,该市以台州医院、恩泽医院为核心,搭建形成以在线医疗APP、远程医疗、微信服务、咨询热线等载体为主的“互联网 ”诊疗模式,辐射该市所有136家乡镇卫生院及台州籍在武汉未返台的人员,通过开展线上诊疗,避免线下接触。

家庭医生或许会成为互联网快速发展下的另一个医疗峰口

实际上,国内的家庭医生市场还有待观察。与纯粹的医院治疗和线上诊断相比,家庭医生既解决了实际操作问题,也方便了病患的出行。

但目前来看,除了病人行动不便和生活比较富裕的中产家庭,很少有普通家庭愿意负承受医生出行的额外补助。

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护资源的不断充实,家庭医生也有希望成为新的医疗服务增长点。

而目前网络上,很多线上诊断服务也被称为家庭医生,这和专属医生走进家庭的服务还是有较大的出入。

无论健康产业如何变化,临床治疗不可回避,我们无法用二维的虚拟世界去治疗三维的疾病,因此,将“面对面”还给医疗体系,避免一窝蜂地炒作,驱散线上诊断的商业性和浮躁,远比线上诊断的告诉发展来的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