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 | 霜降养生:做好三防促健康

今日霜降

今天我们迎来了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也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变化大。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

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养生对人们的影响。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因此,霜降养生需助阳气敛藏,同时适当温润补益身体,可借金气肃降之大势,将阳热一并潜入体内,刚好固护肾精,温煦肾水。下面,为您推荐霜降养生的注意事项。

霜降三防促健康
一、滋阴润肺防秋燥

秋燥是整个秋天的特点,到了秋天的尾巴霜降时节,我们能感觉到天气更加干燥了,很多人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现象。这都是燥邪耗伤津液的特点导致的。滋阴润肺是秋季防燥的主旋律,要防秋燥,饮食上记住八个字“少辛增酸,滋阴润肺”。

同时,少吃生姜、葱、蒜、胡椒、香菜、辣椒等辛辣食物,适当吃点酸,可防止气散,收敛补肺,生津止渴,可防秋燥。比如秋季时令水果有橘子、葡萄、山楂等,多为酸甜之品,但不能多吃,以防伤胃。除了我们熟知的百合、银耳、梨、麦冬等滋阴润肺的食物外,我们需要适当多食温润之品,比如板栗、莲子、山药、无花果等等,以补脾胃、润肺肠、防秋燥。

二、适时增衣防寒凉

霜降时节天气转为寒凉,这个时候我们不再适合“秋冻”,而是要防秋寒。运动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并根据气温的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霜降时节保暖主要在两方面。首先是颈、肩、膝、足等关节部位的保暖,其次就是腰、胃部的保暖。特别是老年人极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最好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

如果因为脾胃寒凉而造成腹泻,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艾灸肚脐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将燃烧的艾条直接悬在肚脐正上方1厘米左右,进行施灸,以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灸半小时左右。隔姜灸也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一种艾灸方法。取一块姜,切厚片,在上面扎上几个眼儿,放在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上进行雀啄灸(就像鸟啄食一样),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宜。

三、调整心情防秋郁

霜降过后,草木枯黄,落叶缤纷,万物萧瑟,这种肃杀的景色容易让人患得患失,情绪低落,抑郁,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季节性情感障碍。

因此要注意防秋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生活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早起呼吸新鲜空气,以利肺气,能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趁着秋高气爽,登高望远,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调好心情防悲秋。也可以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歌舞、棋牌、书画、茶道等。

调养脾胃很关键

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只有脾胃的消化和运化功能足够强,进补的东西才能真正为人体吸收和利用。中医认为,健脾补肾益肺的山药,还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芡实,健脾补肾的栗子,都是此时节的进补佳品。另外,薏米、红枣、核桃仁、扁豆、黑豆等,也是很不错的食品。

此外饮食还要忌油腻与暴饮暴食。霜降时节胃肠脆弱,油腻、辛辣等饮食都容易增加其负担。寒冷天气容易扰乱脾胃正常运作,影响人体消化与吸收。故此时少食多餐,有助预防和减少胃肠疾病的发生。脾胃不好的人群尤其注意,每天要按时吃饭、用餐时细嚼慢咽;多选择蒸、煮、焖等易嚼易消化的烹调方法,少吃油炸、爆炒的食物。

两个穴位防感冒

霜降节气气温骤降,一些人容易着凉后感冒,今天给大家分享两个穴位,可以预防和缓解感冒症状。

1、【迎香穴】

穴位位置:鼻翼旁开0.5寸的位置,也就是鼻唇沟里。

操作方法:可以用双手食指分别按住迎香穴先顺时针按揉1分钟,再逆时针按揉1分钟,感觉到酸胀感为宜,每天按揉2次。

2、【合谷穴】

穴位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操作方法:我们按压的时候并不是向下按,而是沿着手掌的方向这么轻按。大家可以感觉一下两种按法酸麻胀痛的感觉。建议每天操作2次~3次,每次1分钟~2分钟。

和治友德以“弘扬养生文化、造福人类健康”为使命,经过不断摸索与创新,结合西方营养学和中医养生理念,以现代生命科学成果为依据,建立了“饮食养生、行为养生、心理养生”三大养生学说,帮助人们通过三大养生收获健康。

饮食养生:
通过饮食的调节而达到养生目的

行为养生:
通过有目的的行为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心理养生:
通过心理调节而达到养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