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新征程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强劲动力。
7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开幕。会议将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有媒体表示,这次会议将成为世界观察新时代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窗口。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一个半月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指导,赋予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这次视察在山东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山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把准改革方向,保持改革定力,扛牢改革责任,全省改革呈现多点突破、全面发力的良好态势。一融入国家战略,着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近年来,山东抢抓战略机遇、靶向攻坚突破,全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2023年,山东生产总值为92069亿元,比上年增长6.0%,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跑赢全国,经济结构、质量呈现出关键性变化,在稳大盘运行中作出了经济大省应有的贡献。
山东聚焦新旧动能转换抓改革,制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推进投融资、科技、土地等要素配置改革,“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壮大,努力跑出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在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牵引下,山东加快构建“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包括6个传统产业、9个优势产业、9个新兴产业、7个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更加强劲。
2023年,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57.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1%,数字经济规模占比超过47%,产业数字化指数居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实施经略海洋战略的系列改革举措陆续落地,财税金融、公共卫生等改革取得突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评估位居全国A级首位,9成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营商环境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为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山东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抓改革,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牵引,健全生态环境垂管、环保督察等机制,实施“两高”企业能效改造提升,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占比超过32%,提前完成“十四五”任务目标。
特别是PM2.5平均浓度连续三年达到“30+”水平,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4.3%,黄河流域、南四湖和东平湖流域优良水体比例均达到100%,五类及以下水体动态清零。生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纪录以来最优水平。
一组组亮眼数据,展现着山东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强省建设上迈出的坚实步伐。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山东面向未来,把握规律,用高水平科技创新全力塑造产业新优势。
2023年,山东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达到145.2亿元,省重大科技项目中企业牵头比例超90%。全年共授权发明专利55318件,比上年增长13.6%。
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10项。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国产替代实现重大突破,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运。
山东国家级领军人才达到7400余名,2023年新获批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1家。建设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居全国第2位。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57万家,居全国第3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2万家。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山东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加速。2023年,启动“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征集入库成果603项,遴选6批共30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2023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山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集成电路“强芯”、高端软件“铸魂”等数字产业十大工程。
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智”高点,山东以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等成长性强的新赛道为重点,加快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计划,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未来产业策源地。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山东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山东将在科技创新等工作中持续发力,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三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明确要求山东“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努力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山东坚持政策措施靠前发力,以制度型开放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力打造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开发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
山东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国家总体方案112项任务全部实施,140项新的改革试点任务实现过半。截至目前,2项制度创新成果入选国务院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5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183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数量居全国同批次自贸试验区前列。
山东着力培育外贸新动能,推动进出口质升量稳。今年前5个月,实现进出口1.32万亿元,同比增长6.6%。
其中,规划建设上合国际枢纽港,开行31条国际国内班列,通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54个城市,累计开行中欧班列3200多列。
积极拓展与上合组织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合作,引进130多个项目,总投资约2700亿元。建成启用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承办重大活动100余场,打造上合组织“国家会客厅”。
山东着力拓宽引资渠道,持续优化外资结构。据悉,今年前5个月,全省实际使用外资63.3亿美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月,省委主要领导率团访问香港、澳门,举办2024港澳山东周活动,签约一批重点外资项目。持续优化外资结构。高技术产业成为利用外资“新引擎”,前5个月增长15.9%。落地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7个,合计到资29.5亿美元。累计吸引23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934家企业投资。
截至目前,全省7.7万余家外资外贸企业实现全覆盖,累计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4000余个。
未来,山东将坚持以高水平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增强集聚全球资源要素、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加快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四向海图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近年来,山东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陆海统筹,将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科技引领、陆海统筹、改革推动、合作共赢、人海和谐”的向海图强之路,绘就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千里海景图。
山东聚焦高端现代化,推动海洋产业迈向世界级。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面趋稳变强。
山东海洋产业体系持续完善,发展态势进中提速。其中,海洋产业发展保持领先优势,2023年,全省15个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7620.4亿元,同比增长7.9%,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
全球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在山东诞生,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培养的首批大黄鱼端上百姓餐桌,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实现山东海上风电“零的突破”……“山东造”大国重器正不断向国际海洋工程领域最高科技水平迈进。
山东不断拓展经略海洋深度,聚焦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统筹整合沿海港口资源,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为全国港口建设提供了“山东样板”。
2023年,山东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全国第一,集装箱量增长11%。这标志着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年来,推动海洋科技改革发展,强化科技资源统筹配置,崂山实验室正式挂牌,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国字号”平台。引进培育一批海洋领域创新团队,全省全职住鲁院士达到22人,海洋领域国家、省级领军人才突破4500名。
山东向海而生,深植对海洋的敬畏与热爱。不断加固海洋生态保护的“警戒线”,坚决守护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描绘出水清、滩净、岸绿、湾美的蓝色“风景线”。
近年来,山东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稳定在90%左右,完成全部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务,海洋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碧海蓝天的美景进一步擦亮山东海洋生态“名片”,美丽海洋建设取得新成效。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支持海洋产业创新发展,正成为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对于山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推进改革,山东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以“走在前、挑大梁”为总遵循,以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