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评:“唯流量”是股歪风!

纪实网 天下苦“流量”久矣。从被挤对得无剧可演的中生代“戏骨”,到社交平台上无孔不入的“打榜”,再到令人厌烦的“饭圈”互撕……近年来,流量至上的思维与现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视行业的生产规则。

“流量明星”一跃蹿上了行业食物链顶端,可不少人才不配位、德不配位,接连制造出“不背台词念数字”“三毛钱特效”“哥哥染个头发也要上热搜”等一幕幕荒诞的赛博奇观,其中更不乏违法悖德者。事实证明,他们既担不了引导社会风尚的道德责任,也扛不起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使命。

我们看到,在“流量指挥棒”下,优质演员、良心剧作的生存空间一定程度遭到挤压,“天价片酬”屡禁不止,娱乐行业有步入急功近利泥淖的风险。可以说,经过数年“养蛊”,流量已成娱乐产业甚至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的“通用货币”。有些资本更想方设法将数据转化为商品。由此,“数据注水”已成行业公开的秘密,并衍生出专门制造数据的灰色产业链。

进一步放大观察的视野,这种风气还进一步扩散到整个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不看三观看五官”的风气四处蔓延,社会严肃议题时常在娱乐至死中跑偏,“饭圈”互斗习惯渗透到方方面面,已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议题讨论的质量。

唯流量是一股歪风,该刹一刹了。各大平台首当其责,作为流量的载体和发酵地,一些平台早已和“饭圈”文化深度捆绑。控评、“屠榜”等一系列荒诞操作,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平台技术实现。

在“清朗专项”整治中,许多平台已经下架粉丝引导和娱乐榜单等功能,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平台应探索打破唯流量的单一评价指标,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强化技术向善导向,回归互联网平台的社交属性和舆论属性。这才是事关自身长远和根本的发展方略。

演艺行业更有必要进行“从艺之道”的大讨论,挖疮割痈、激浊扬清,从源头上解决“什么人能当明星”的问题,提高艺人的门槛标准,不断强化行业自律。尤其对劣迹艺人要持续进行从业抵制等惩戒,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新风,让被“流量指挥棒”搅浑的水重新清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