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7日对于魔都市民来说,毕竟是个难熬的日子。江湖传闻大部分上海人都参与了中国区“开市客”的首店开业热潮—是的,就是本应该成为的那个“好市多”,但国人中那波比较聪明的谋略者竟不出所料地把原本以为的名字给注册了。好在新名字“开市客”也非常中听,足以证明另外一群谋略者的思辨和智慧。只不过这场开业礼只维持了短短大约5个小时便因顾客爆满而在下午暂停营业。(也有人说上午11点便不能进店了)
当天虽是工作日,但Costco闵行门店人山人海,开业前一小时就已有不少消费者在门口等待进场。大约8:30左右,Costco提前开门,大批消费者涌入超市。Costco门店停车场不得已显示“停车场已满,等待需要3小时”。而在超市内部,现场的人流也非常多,不少消费者推着购物车装了满满的一车,在结账处也排起了长龙。
据说,700米的路,要开车3个小时
刚开业就火爆到人太多而被迫停止营业,开市客到底有啥魔力让魔都消费者直呼“真香”?
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仓储式陈列既让消费者感觉进口商品的“饱满”,更让价格标签一目了然。
从整体对货物摆放情况来看,延续了美国Costco的仓储式陈列,高高的货架堆满整个卖场,精致的货物和货架的粗犷形成对比,货品从数码家电到家具、服饰、生活用品,以及生鲜、营养品一应俱全,几乎全部为进口商品,甚至有标价11999.9元的Burberry大衣被挂在卖场的走廊边售卖。
除了奢侈品和大型家电家具,其他商品和上海其他进口精选超市无异,但价格却更加亲民,例如一款新秀丽的套箱(一大一小)标价999元,西冷牛排119.9元/kg,五粮液为919.9元(限购一瓶)。
二、印证其商业灵魂的会员制模式
Costco模式是以会员年费作为核心收入来源,用户提前支付会员费成为会员,Costco为会员提供超低价优质商品。数据显示,Costco2018财年中会员费收入31.42亿美元,创造了企业70%的营业利润。
Costco以低毛利著称,2010年到2018年间,Costco的毛利率平均维持在10%-11%。与沃尔玛、Target这些零售巨头相比, Costco的毛利率只是沃尔玛的一半,Target的三分之一。
据说在Costco内部有两条硬性规定:一是所有商品的毛利率不超过14%,一旦高过这个数字,则需要汇报CEO,再经董事会批准。二是面对外部供应商,如果该企业在别的地方定价比在Costco的还低,那么它的商品将永远不会再出现在Costco的货架上。
Costco方面日前公开称,上海首店非食品类的百货商品价格低于市场价的30%到60%,食品类则能低10%到20%。
实际上山姆会员店和Costo出现的时代背景几乎相同。他们都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商业的业态迭代期,正是新中产崛起,人们对消费的追求从简单的便宜转向更高的品质和更好的服务。山姆会员店和Costo提供着更少却更优的选择来赢得客户的青睐,某种意义上他们卖的已经不是商品而是会员的精准服务(去年山姆店的全球会员费收入是14亿美元,Costo则更极致,做到了31.42亿美元,比商品的销售净利31.34亿美元还要高!)
(以上图表摘自:商业地产头条)
而如今,众所周知,中国的商业当下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无论是曾经的电商巨头,还是商场巨鳄,整合现有的资源突破围剿,好让自己活下去已经是每家企业的年度本能。从这点来看,开市客进入中国的时机是否真的够好还有待时间的认证,但至少从开业形式来看,人气绝对是爆棚的。
三、在国外让人津津乐道的退换政策(有人称为完全无理由退换)
大部分产品的退换,都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地点限制!甚至可能连发票都不需要!Costco不会跟你墨迹,直接帮你退!
比如吃了一半不甜的西瓜…死了的圣诞树…吃了一半的牛排…
甚至连穿过的内裤,都有人退货成功!
不少网友认为Costco在中国迟早倒闭,主要原因来自人性的“调皮”。
网友评价:“迟早被大爷大妈们玩坏”
网友评价:“看看网上褥羊毛的大军,在他们手下,恐怕是要被玩倒闭。”
网友评价:“来中国怕是会被退到倒闭”
当然,以上退换政策似乎均出现在国外,而国内是否会传承国外的退换政策也依然需要时间的证明,只希望开市客不要双标,同时,国人的素质可以不再上演以前安利公司刚进入中国时集体换牙膏的轻喜剧。
四、商品的超低价格
其官网显示,Costco的商品加价率不超过16%。比如,如果一件T恤进价10美元,那么Costco的会员就能以11美元的价格买到它。此外,开业火爆还与开幕期间卖场将有开幕优惠活动有关。优惠商品覆盖包括家用电器、生鲜美食、日用品、出行装备等在内的60种商品,预计将为消费者累计省下超过8200元。
据资料显示,作为美国第二大、全球第七大零售商,开市客在全世界拥有超过700家门店,遍布南北美洲、欧洲与亚洲。2018财年总营收1415.76亿美元。
开市客在未来可能遇到的麻烦
一、时机似乎并不出彩
即使早在2014年便开始绸缪进入中国市场,但比起其他零售巨头,Costco进入中国的时间晚了近20年。
上世纪90年代起,不少外资零售业巨头瞄准中国市场,先后选择入华开店,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成为首选。
1995年,家乐福在北京开出首店。在国内拥有约3000万会员,开设有210家大型综合超市、24家便利店以及6大仓储配送中心,店面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覆盖22个省份及51个大中型城市(截至2019年3月)。
1996年,沃尔玛在深圳开出首家山姆会员店,目前已在国内的8个城市拥有22家门店。
1996年,德国知名零售商麦德龙在上海开设了中国首家门店,进入中国已经23年,在国内拥有92家门店,营收高达213亿元。
而当Costco首店开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时,那些进入中国20多年的零售巨头却已经不同程度的准备离场。
20多年后的今天,曾经风光无限的外资零售巨头或亏损、或关店、或卖身,大多黯然收场。随着国际局势的日益激变,美资企业的未来可能将变得没有以前设想的那么明朗。
更有机构做出总结:外资撤出成为商超零售近年来的主题。据南都报道统计,过去20年来进入中国市场的19家外资零售巨头,其中12家已经退出,经营状况良好者仅有2家。
二、或许低估了竞争对手的“如狼似虎”
首先是来自直接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沃尔玛在1996年就已开出首家山姆会员店,目前国内8个城市拥有22家门店。在美国市场,山姆会员店即是Costco的强劲对手,如今二家战火从美国蔓延到了中国。
此外,6月初,德国第二大零售商Aldi奥乐齐也在上海开出两家实体店,两家店分别位于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和闵行区古美街道,同Costco一样,相同优质低价策略,相同的中产阶级受众,相同的闵行区,同质化竞争最为激烈胶着。
三、中国的电商环境突然就“成熟”了
中国零售环境已被电商重塑,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大国。国家统计局7月底发布的2018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显示,2018年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达到3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全国网上零售额达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9%。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移动电商用户规模达5.1亿人,2019年用户规模有望突破7.13亿人,网购日渐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此长彼消,电商巨大冲击之下,商超大卖场业态日渐式微。
进入新零售时代,盒马、京东7Fresh、超级物种等新零售标杆品牌强势崛起,中国便利店业态高速发展,线上线下多种业态互相补充,巨头环伺,Costco此时进入,承压之重可以想象。
此外,流量红利见顶的互联网企业也都在积极跟进会员制。付费会员体系几乎席卷了整个电商平台:阿里的 “88VIP”会员、京东的PLUS会员、苏宁SUPPER会员。社交电商的规模不只体现在商业数量上,更体现在传播的效率上—简直比蝗虫还要疯狂。
老式会员模式的Costco,能否适应中国式的互联网 时代,能否真的有足够大的空间去装好优质的货物,并打理好它们,实在值得管理者去进一步深思。
最后,回到那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美国式的退换货能否宠好我们,显得尤为重要。
但不管如何,开市多的开业盛况也给如火如荼的社交电商们一个响亮的耳光,也许老百姓们要的其实不是那么奢华善变的体验和娇柔多情的营销手段。
够量,够便宜,够热闹,就行!
本文内容部分截选:新民晚报、中商视点、创业邦等媒体机构,特此鸣谢。
若有侵权,随时删除;转载请注明来源。